分类: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:2025-09-05 10:40:31
清晨六点,天边刚泛起鱼肚白,一辆印有“恒固地坪”字样的工程车缓缓驶入某工业园区的厂房入口。车门打开,施工队长老陈第一个跳下车,手中拎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工具包。他抬头看了看厂房的地面,水泥表面布满细小裂纹,角落还残留着油污痕迹。他知道,今天要在这里完成一块3000平方米的环氧地坪施工。这不是普通的铺地,而是一场精密的化学与工艺的结合,每一步都决定着地坪的使用寿命与视觉效果。
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从检查环境开始。老陈拿出温湿度计,记录下当前空气湿度为58%,温度22℃,完全符合环氧树脂施工的最佳条件。他回头对团队成员说:“今天可以按计划推进。”紧接着,工人们开始铺设防护膜,将厂房内的设备、墙角用塑料布严密包裹。环氧施工最忌污染与交叉作业,哪怕是一滴机油滴落,都可能导致涂层起泡或附着力下降。安全警示牌被整齐摆放在入口处,红色的“施工区域,禁止入内”字样格外醒目。
真正的第一步是地面打磨。三台大型研磨机同时启动,发出低沉的轰鸣。金刚石磨片在水泥表面来回推移,像犁地一般将浮浆、旧漆层和松散颗粒彻底清除。粉尘被同步开启的工业吸尘系统迅速抽走,现场几乎看不到扬尘。老陈蹲下身,用手掌轻抚打磨后的地面,确认粗糙度达到“3-5密尔”的标准。他解释说:“打磨不是为了光滑,而是为了让环氧底漆能咬住水泥,形成牢固的锚固结构。”打磨持续了整整四个小时,直到整个地面呈现出均匀的灰白色,像一块被精心打磨的画布。
打磨完成后,裂缝修补成为关键环节。工人们用切割机沿着裂缝开出V型槽,深度约1.5厘米,随后用高分子聚合物砂浆填充。这种砂浆能在潮湿环境下固化,且收缩率极低。老陈特别叮嘱:“裂缝不处理,以后地坪再漂亮也会从这里裂开。”修补后的区域用刮刀抹平,静置6小时等待初步固化。与此同时,底漆调配在另一个角落悄然进行。两名技术员戴着橡胶手套,将A组分环氧树脂与B组分固化剂按4:1的比例精确称重,加入适量稀释剂后搅拌20分钟,确保无颗粒、无气泡。这种底漆具有极强的渗透性,能深入水泥毛细孔,形成不可逆的化学键合。
傍晚时分,底漆开始滚涂。工人们使用短毛滚筒,从远离出口的角落向门口推进,确保施工人员不会踩踏未干区域。滚筒压出的漆膜薄而均匀,像一层透明的玻璃水覆盖在地面。灯光下,底漆微微反光,仿佛给水泥注入了生命。施工间隙,质检员用湿膜测厚仪随机抽检,确保每平方米的涂布量不低于0.15公斤。老陈说:“底漆省一点,后期可能省十万八万,但三年后返工,代价可能是现在的三倍。”
第二天清晨,中涂施工拉开序幕。这次使用的是环氧砂浆层,由环氧树脂、石英砂和填料混合而成。搅拌机持续运转,将物料调配成奶油状的稠度。工人们用金属刮刀将砂浆摊开,厚度控制在1.5毫米。这种砂浆层不仅能找平地面微小起伏,还能大幅提升地坪的抗压强度。刮刀推过之处,地面逐渐变得平整如镜。由于砂浆流动性强,团队采用“分段推进、接缝错开”的策略,避免冷接缝的产生。施工到中午时,整个厂房已变成一片灰白色的海洋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树脂气味。
中涂层固化24小时后,精细打磨再次开始。这次使用更细的砂纸,去除表面凸起和刮痕。打磨后的粉尘被彻底吸净,地面呈现出细腻的哑光质感。接下来是面漆施工,这也是最考验技术的环节。面漆分为两道:第一道是彩色环氧自流平,第二道是高光罩面漆。自流平材料倒入地面后,工人立即用消泡滚筒来回滚动,释放气泡并引导材料自然流平。橙红色的漆液像熔化的琥珀,缓慢而均匀地覆盖每一寸地面。阳光透过高窗洒落,漆面开始泛出丝绸般的光泽。
最后一道罩面漆采用无溶剂聚氨酯,不仅提升耐磨性,还赋予地坪镜面效果。施工完成后,现场封闭养护72小时。老陈站在门口,看着监控画面中那片光可鉴人的地面,嘴角微微上扬。三天后,厂房恢复使用,叉车在地面上平稳行驶,车轮与地面接触时几乎无声。客户负责人走来,蹲下身仔细查看,忍不住赞叹:“这哪是水泥地,简直是艺术品。”
这场施工的背后,是上百个细节的精准把控。从环境监测到材料配比,从工序衔接到养护周期,每一步都凝聚着专业团队的经验与匠心。环氧地坪不仅是工业空间的保护层,更是现代制造美学的体现。当人们走过那片光亮如新的地面时,很少有人会想到,脚下踩着的,是一场历时五天、耗用八吨材料、历经十二道工序的精密工程。